微爱边疆行,阳光暖人心——“微爱·阳光行”暑期调研团队日喀则走访活动圆满结束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西藏自治区民主改革四十周年,2019年7月30日,由四川大学学生资助中心主任卓玛老师带队的“微爱·阳光行”暑期调研团队来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暑期走访工作。本次走访历时5天,团队的成员足迹遍布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白朗县、拉孜县、萨迦县、南木林县等各地区的村镇,共走访了9名困难学生的家庭,总行程3970公里。此外,调研团队与日喀则市教育局就资助工作方面开展座谈会,并在走访过程中见证扶贫成效。
7月30日,卓玛老师乘坐早班机抵达日喀则机场之后,便立即带领6名志愿者同学开始了走访。“家里有多少田地?有几个学生?父母打工收入怎么样……”,每到一个困难学生家庭,卓玛老师都会带领志愿团队用藏汉双语同受访学生及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介绍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划,并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困难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走访过程中,调研团队发现当地困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了解不多,很多都是父母在当地银行贷款凑齐学费才到学校,卓玛老师为他们详细地讲解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尤其是家里还有高中生的困难学生家庭,让他们切实了解到高校的资助政策。此外,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资助政策保障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调研团队还向家长介绍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希望家长能够支持孩子的学习,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提升资助工作水平。
所有的受访学生家庭均在农村,父母均是农民,具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很多家庭都还挂着毛主席的画像,尤其是党员同志,他们胸口都佩戴着党徽,在村里一直起着先锋模范作用,经常帮其他困难家庭拉货,盖房,这些让我们每一位志愿者同学都深受感动。“感谢国家、感谢学校”“你们学校是到我们这里第一个进行家访的大学”“三个女儿上上大学,虽然很拮据,但是我想她们有个好的前程,才咬紧牙关,继续供他们上学”,缺少劳动力、生病、多子女上学都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而陈旧的观念需要有子女在农村当家,个别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导致部分受访学生家庭还有其他子女辍学的现象发生。“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调研团队为这些家庭讲述教育的重要性,并将我校困难学生励志典型故事进行分享,鼓励他们将所有的孩子都送去上学。走访过程中,遇到当地的村长、支书,走访团队都会拿出《高校本专科生资助政策简介》,详细地解读每一项政策,宣传学校的育人举措,希望他们继续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资助,了解政策,了解党和国家的温暖。
调研团队于7月31日上午前往日喀则市教育局,与财务科科长刘占魁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介绍了我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到日喀则教育局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作为第一个实际走访日喀则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高校,教育局对我校的资助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由于日喀则市高寒缺氧,地广人稀,县城之间路途遥远,调研团队几乎每天都是早上7点开始一天的行程,晚上才回到住地,还要进行总结讨论,分享个人心得,安排第二天走访计划,凌晨1点才能休息。即便是这样,有的时候一天也只能走访一个学生的家庭。受访学生家庭所在地平均海拔4300米,调研团队沿途翻越了几座海拔将近5000米的大山,绕过被雨水冲刷掉的小桥,车辆好几次都在陷在泥泞的道路里无法前行,卓玛老师带领志愿者同学坚持走完了能够到达的学生家庭,为他们送去了学校的温暖。走访途中,我们更是见证了扶贫成效,一幢幢藏式小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铺成的马路直接通到了村里……这些变化让志愿者同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此外,走访团队还前往拉萨与当地的校友们进行了交流,历史文化学院06级西藏班的部分同学参加了交流会,他们多数已经工作将近10年,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建设西藏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对志愿者同学们提出了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走访活动虽然短暂,但是对于每一位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影响深远。这些受访学生,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拼搏走出了大山、自强不息、努力成才。我们收获的不仅有感动,还有与他们一起成长的幸福。此次“微爱·阳光行”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走访调研慰问工作,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校西藏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同时也是对志愿者同学一次有意义的感恩励志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在祖国边疆的田间地头,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