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各方力量,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资助育人体系——四川大学成功举办2018年高校公益社团发展论坛
2018年10月2日上午9点,在新长城四川大学自强社成立十周年之际,由四川大学主办、新城城四川大学自强社承办的2018年高校公益社团发展论坛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商学院205报告厅成功举办。参加此次论坛的有中国扶贫基金会、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会,广安市第二中学、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等项目中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6个高校公益社团师生以及学工部下属爱心公益团队。
此次论坛以交流发言、访谈讨论的方式,围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落实问题,探讨了如何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益团队为平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相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一回馈的良性循环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四川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卢希芬以13年资助工作者、10年公益社团指导老师的身份进行了交流发言。卢老师首先以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为背景阐述了此次论坛的目的,具体介绍了四川大学围绕精准资助和立德树人的资助育人举措。在分享中,卢老师以新长城四川大学自强社为例,重点分享了以公益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建设、主题活动开展、校内外公益活动实践,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能力提升“四结合”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交流发言中,北京大学代表介绍了较为完善的北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培养体系,提出了如何更有效的将以德树人贯穿在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问题;北师大从微公益实践中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公益创新能力的问题;福州大学从善行100活动中总结出“三部五组”的概念,并提出了如何从组织架构去完善适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武汉大学从独创性的品牌活动中探讨如何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去思考互联网+公益、生态文明+公益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问题;西南交通大学通过固定的公益对接对象,阐释了在创新和丰富公益活动形式的同时,如何更有效的深挖现有活动的价值,实现公益活动的最大价值化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则从公益宣传的特殊性,提出了公益宣传的现实难题,如何强化全面宣传中关于价值和内容的准确传递问题……各高校公益社团代表还通过视频、PPT等形式详细介绍了社团的发展历程、特色活动、取得的成果及问题和思考。
四川大学自强社毕业社员段然,从社团及学校比较关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公益社团发展及毕业学生的后期跟踪三个方面对前一天毕业生的分组交流成果进行了汇报。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不足、缺乏自信、缺乏资源、缺乏引导四大问题,毕业生提出了为学生提升其综合素质、建立资源渠道的具体方案,同时提出了如何着力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在社团发展发面,毕业生提出建立并规范公益社团的发展研究中心,注重精神文化传承、文化载体传承及传承渠道;在毕业生的关心支持中,同学们建议通过建立并规范联络中心,建立精准信息库,加强内外联系等途径来对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和支持。
在嘉宾访谈对话中,围绕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基金会、高校、中学以及大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校团委老师寿刘星梳理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型人才的定义;映秀中学校长熊作富通过与自强社开展7年的“当代大学生牵手中学生”实践活动,提出 “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概念;毕业生代表陈军伟、陈硕则通过自身在社团、在公益活动中的历练,提出高校公益社团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益社团培育学生“自强”的思想和能力比经济帮助更重要,受助毕业生是能力情况回馈在校生困难学生,从交流、资源共享多方面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中国扶贫基金会老师朱超讲述了成立自强社的初衷,以及目前全国高校自强社的发展状况,为落实教育大会精神,下一步,中国扶贫基金会会支持更多高校建立自强社,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恩三公益基金会老师温晓萍则分享了自己多年从事公益活动的感悟,在场每一位老师和毕业校友用心用情的交流发言,都流露出了公益大爱,呼吁着每一个生命的觉醒。
未来高校公益性社团发展面临着时代变革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聚四海之力,广纳八方经验,通过教育体系中不同角色的积极奉献,进一步深入落实论坛提出的各项问题,才能打开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校公益社团发展新局面,助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